香港诗词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279|回复: 2

诗歌在时代的流变中(诗论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4-21 11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诗歌在时代的流变中

      诗歌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蒙蔽期以后,在八十年代一度展现出少有的鲜活。这说明诗歌作为一种较先锋的文学体式,跳出了曾一度屈于政治胁从和以政治需要为目的的桎梏与圈索,有了自由的向度和创索空间,也同时宣告了诗坛残冬的终结。诗歌在日积月累的苦痛与煎熬中,经过艰难的存生、孕育,方始点染出一派浓春丽色。

      整个八十年代,一些诗人的情感历程与时代得以重合,而至他们能恣意地表达那种文化醒觉和抒发创作真诚,在审美变革上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和展现。这些皆源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实现,而诗歌亦随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多元的创作格局。可以说,诗歌自“五四”以降,在此时期显现出空前的繁荣。

      进入九十年代,由于物欲膨胀,金钱狂噪,感官刺激被高扬,而使精神追求一再掉价,审美层次一度沦落,诗歌也无可奈何地走入了低谷。使诗歌的理性光泽渐渐缺失,诗神因此变得黯然失色。此时也造成相当一部分诗人灵魂无依和心理反逆,因此走向“美丽的遁逸”(谢冕语)。

      进入新的世纪,随着人们价值取向变异的愈演愈烈,诗歌的景气度可想而知。在功利目的占据上风的今天,人们的心理欲求更趋向现实,而精神追求也变得可有可无,诗学(或文学)的价值观也滑向世俗化。理性总是受困于情性,正理显得更加苍白,悖理堂而皇之登堂入室,诗的神性走下圣殿与杂沓的市尘相混同。

      恰此时,诗坛也变得形形色色,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观念变化,使传统续延变得更加迷茫,审美视点的位移导致诗歌也如“碎玻璃已自斜面哗响在速逝的幽蓝”(昌耀《燔祭》)。那些仍持守于诗之神圣的诗歌创造者不无忧心和茫然面对,他们对民族生存状态、对时代进步结果以及金钱方式就此产生了本能的议谤、心理的反感或情感的抵制,要么就在心理失衡与偏狭中自慰或自省……总之,他们所呈示出的种种形态都源于对时代流变的一度错愕和不适应,在生活观的流向和社会心理背景中,很难去做截取和把握,诗的发生、孕育、存在和延续几成可疑。诗歌的创作在艺术方法、风格乃至个性、态度等方面便各行其是,一片荒乱。大有衰荣听任天择的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之势。也因此使诗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倦、乏力或无精打采,诗歌的创造意识空前的疲惫和钝化。

      虽“时代予人以苍莽”(苏醒语),但如果要想拥有不被速朽的诗之生命活力,诗人就应该自动自觉地经常性地调节生活视野、感受角度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,使自己融入时代流变的进程中,“以适度的沉默和更大的耐心”(昌耀语)寻求诗的大风范、大气度、大境界,望之高才期之切。“艺术必将回到精神,而精神就是诗人,就是艺术家”(昌耀《诗人写诗》),诗歌理应融入这样可期许的春光丽景中,“高处无惑。/我自信崖头泻下的流水”(苏醒《高居》)。


2005.12.写于北京昌平
发表于 2015-4-22 20:55 | 显示全部楼层
  虽“时代予人以苍莽”(苏醒语),但如果要想拥有不被速朽的诗之生命活力,诗人就应该自动自觉地经常性地调节生活视野、感受角度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,使自己融入时代流变的进程中,“以适度的沉默和更大的耐心”(昌耀语)寻求诗的大风范、大气度、大境界,望之高才期之切。“艺术必将回到精神,而精神就是诗人,就是艺术家”(昌耀《诗人写诗》),诗歌理应融入这样可期许的春光丽景中,“高处无惑。/我自信崖头泻下的流水”(苏醒《高居》)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4-22 20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苏兄 才思敏捷、小言大意   赞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粤ICP备18000505号|粤ICP备17151280|香港诗词

GMT+8, 2024-4-17 01:4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