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诗词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74|回复: 1

亦舒《七律·武夷》赏析

[复制链接]

225

主题

1371

回帖

7533

积分

功勋诗友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7533

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4-16 22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武亭 于 2015-4-20 17:31 编辑

亦舒《七律·武夷》赏析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夜上昏灯兼泡茶,杯谁相对各天涯。羽绒可御寒非雪,虫草不菲囤有沙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讵为全鱼侃时价,端须半隐觅樵家。暂凭竹杖惟乘兴,一路溪桥和岔叉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----七律 • 武夷   亦舒
      如果读过几首亦舒的诗,就不难发现《武夷》一诗,可以说是代表了作者一贯的语言表达特点,如构词方式较为独特,总在可与不可之间寻找到一种方式,像“杯谁”、“端须”、“岔叉”等词。这样的构词方式,虽然古已有之,但是在一首诗里,如此不厌其烦的多处运用,还是不多见的,这也形成了亦舒律诗独有特色。独特的构词方式、虚实相间的手法和一些修辞的应用,融为一体,共同形成了一种空灵的意境。因为意境的空灵,难以把握,以至于有人觉得晦涩,甚至怀疑诗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,不免有些遗憾。
      《武夷》一诗,首联“夜上昏灯兼泡茶,杯谁相对各天涯”句。从最寻常的小处切入,淡然起笔。上句写入夜上灯,随手泡了一杯茶,应是习惯。这些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,但是作为诗的起笔部分,自然容不得闲话,自有其用意所在。一个“昏”字便是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。灯还是原来的灯,并不会有什么改变,变的只有作者的心情,才会产生“昏”的感觉。这种感觉极易被触动,所以下句端起杯子时,那个深藏在作者内心的相对举杯动作,便被触动,浮现于眼前了。各自天涯,难以相对举杯,所有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。人在此时,大概也只有不尽感叹了。此联看似信手拈来,其实诗家笔法。淡然入笔,才好尽兴写去,将情感的变化借助意象,逐步呈现,渐入佳境。唯“上”字不喜,诗为时代之声,毕竟时过境迁,“上”字一用,似乎还处于油灯时代,未免有些为诗而诗了,不合时宜了。
      颔联“羽绒可御寒非雪,虫草不菲囤有沙”句。上句从常物写起,紧承首联情感内线。羽绒固然可以御寒,毫无疑义,但也不是可以抵挡一切寒冷的。此句看似实写,其实在传达一个信息,那就是人也一样,不管多么坚强,也有脆弱的一面。与其说是在说羽绒,不如说是在自我感伤。我们从这里能够读出,曾经的一切,虽已远去,但已经深深地伤痛了作者。读出了这些,下句“虫草不菲囤有沙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,用不菲的虫草也会有沙,再次强化第一句的感伤情绪。上下两句其实是一实一虚,相辅相成的,都是利用了借喻的手法,把作者真是的情感隐藏在意象里。当然“虫草”并非随意选择,应该刻意为之,因为我们在整首诗里已经看到了作者的另一面,除了孤独、感伤,还有一份天生的傲骨。所以“虫草”最为关键,隐含着作者以虫草自喻。虫草毕竟是虫草,不会因为有些沙子就能改变的,正如古人以兰、玉、莲等物自喻一样,异曲同工,在看似柔弱伤感的形象中,凸显了傲骨。四联之中,此联不作直叙,也不依照常规使用借景、借物的抒情方式,而是连用两个借喻,一明一暗,紧扣情感内线,使情感的抒发得到了强化,伤感中自存一份清高与豁达,内涵最佳,情感也最为丰富。
      颈联“讵为全鱼侃时价,端须半隐觅樵家”句,上句是由颔联而来。如此之人,虽处逆境,依旧会坚持操守,不会自暴自弃,更不会流于俗人,成为俗物,怎么会为“鱼”讨价还价呢!“全鱼”二字,不论有无点出,都可忽去,不过是指俗物而已。既然不能入俗,自然要有解脱的途径,那就是“隐”。“隐”的世界,才是作者理想的世界,对“隐”的追求,成了作者的一种期冀与渴望。作者用“端须”二字和“觅”字,其实已经明确了这是一种向往和追求,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。此联依旧是实与虚的结合,使诗的意境渐趋空灵。
      尾联“暂凭竹杖惟乘兴,一路溪桥和岔叉”句。许多人不知诗法,都把这句读实了。读实了,便了然无趣了。作者追求、羡慕“隐”的生活,但是当今社会,又有谁能真正脱离现实,隐身于山林呢?你我不能,作者也不能。于是作者宕开一笔,也是虚写一笔,把这种追求寄寓于想象。所以说,尾联不过是建立在对“隐”的生活追求上的一种想象罢了。“溪桥”、“岔叉”,与其说是虚写的景物,不如说是作者的一种迷茫的心绪,亦或是作者的一种顿悟。寻来寻去,只有溪桥和无尽的歧路,“隐”在何处呢?真的可以归隐而去吗?所有的这一切,作者自不必明说,也不会明说,更不能明说,一切都留给读者去了。所谓结有余味,正是如此!
      整篇看来,朦胧中有迹可循,虚实相生;结构内藏,严谨有序;感而不伤,傲骨自存,意境空灵,余味不尽。但是独到的构词方式和选象惯性,凭空增加了阅读的难度,常给人以晦涩的感觉,应是不足。

发表于 2015-4-17 02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亦舒,是中华律版的首版,其诗风绮丽,作品清新。是位难得的女诗人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粤ICP备18000505号|粤ICP备17151280|香港诗词

GMT+8, 2024-3-29 06:4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