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诗词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550|回复: 19

读诗心得

[复制链接]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发表于 2015-1-29 23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诗 歌 的 起 源


  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,或者说哪个是始作俑者,这个问题谁也无从考究,不过有一条思路值得我们去探寻,——它起源于生活,诞生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之中。自从人类有了语言的交流,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,就自然而然地通过语言把它抒发出来。最原始的诗歌,它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,而我们不妨设想,通过一条原始与落后的信息,去寻踪诗歌的原始气息。关于这个问题,范文澜先生著的《中国通史》文学一文中谈到:“任何一种富有生气的、真实的文学,无一例外地起初一定是民间创造出来的。当它在民间流行很广,引起某些上层文学家的注意时,它就会被采纳、加工和改造。于是,一种新体文学在文学史上出现了。凡是主要的文学都遵循着这个民间制造、文士加工、新陈代谢的规律在继续进行”
   

  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,大群体进步的较快,同时,原始物质淘汰的也较快,时间一长,它就被进化的浪涛淹没的无影无踪了。但是,还有一部分小群体在较偏僻的角落里,他们由于长期与大群体脱离进步的文化交流,因此,他们只能长期地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文化、劳动、和生活方式。古人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中长期隐居的小群体,就能说明这一点。这里可以举一个小小的例子:在六十年代,一般乡村都通了电,用机器碾米,可是,深山里还保留着原始的人工舂米或砻米。有一次去了大山里的独户人家。他们一家三代不识得一个字,六十多岁的老太婆没出过一次大山,连汉语都听不懂。他们住的是用树皮盖得房子,吃的是用木舂舂的粗米,生活方式较为原始。别看这些大山人朴朴实实,可他们非常好客,高兴时还对着葱茏的大山唱起山歌呢。虽然,我不懂得他们唱的歌词是什么意思,但心里明白,它并非出之“大雅之堂”。我问他唱些什么,跟谁学的,可他却显得不好意思地说:“我这大山里能向谁学呢?家有客人来,心里高兴胡编几句呗”。看到那些情境,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问号——难不成这就是诗歌的起源?后来在史料中读了这样一段话心里才明白。我们现代人把诗、词、歌、赋、都称为诗歌,而古人对诗与歌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区分的。史料上有这样一段话:“相传是卜子夏所作的《毛诗大序》里有几句话,很能说明歌诗的定义。《大序》里说:诗是志的表现。心里有感动叫做志,发出来成言语叫做诗。情在里面动,发出相应的言语,言语觉得还不够适应,所以加上嗟叹声;觉得还不够,所以再加上长声的歌唱;觉得还不够,那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,和心里的情完全相适应。”从以上这段话看来,古人歌诗的起源完全出自于情、志,心里高兴了,就情不自禁地唱吟起来。
     
  还有一次,是在畲族人家的喜酒宴上,正巧碰上一男一女两位老歌手在对歌。我不懂畲语只好请旁边一位年轻人作翻译。听说那两位老歌手都不识得字,歌词都是一代代口授言传下来的。开始他们唱得有板有眼,可唱到兴起的时候就离了谱,自编自唱的你一句他一句,像摘果子似的信手摘来,甚至双方互相对骂了起来,引得哄堂大笑。他们的歌词朴素通俗,都来自现实生活,有些歌词虽然粗俗,但自然流畅非常风趣,没有半点娇柔做作的感觉,让人听了有一种亲切感。譬如其中还有这样一段小故事:有一对年轻人平时都从心里喜欢对方,但又碍于面子,不好意思亲口问对方‘你爱我吗’,只得在外劳作时用山歌来试探。女的抬头看着天上的太阳然后就唱‘哥呀哥,你像天上的太阳,太阳照在我心上’。男的听后马上接口对上,‘妹哟妹,你像天上的月亮,美丽的月亮哟,怎不叫人喜欢’。嘿,两人一拍即合成了鸳鸯。
     
  几年前,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读了一本歌本。那是一本非常破旧的歌本,上面的字是手写的毛笔字,字形歪歪斜斜书写水平很低,还有很多错别字,可能是听他人口授笔录的。可是歌词却通俗自然清新亮丽,语言朴素,没有半点修饰或雕琢的痕迹,充满了丰富的生活气息。

  民间歌诗是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亲身领悟到的心语,它虽然像山花野草难登“大雅”,但它无拘无束自然奔放,亲切又动情。下面又录一首以砍柴卖柴为生活来源的劳动者,在劳作时从心里唱出的心语:“嗨------披着星星入深山,戴着月亮把柴砍。在太阳升起的时候,踏着晨霜,挑着重担,步步艰难。

  口渴了有清泉,肚子饿了山果酸。一根柴禾一滴汗,半担买米,半担换油盐。嗨------啊 嗨”。
     


  有些“雅士”可能会问:“没有文化的劳动者,能懂得什么叫诗歌吗”?这也自然。我们人类的祖先最初连文字都没有,不过,喜怒哀乐定是人人都有,鸟高兴了也会唱歌呢,何况是人?人是万物之神,有了人类的出现,才能使得万物有了灵性。如果要探寻诗歌的起源,那就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类的祖先,也不妨这么推论,自从人类的语言开始,歌诗就已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。

         诗 歌 的 演 变


  诗歌文化发展到今天,它是经过一条漫长的演变过程。最原始的歌诗是怎样一种面目,很难有个定义,我们只能通过推理和猜想,去摸索或假设一丁点踪影。从具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古歌诗来看,它都已经相当成熟,基本上形成了文学艺术的某一个范畴。它从诗经、楚辞、言诗、律体、词、曲、近代诗、白话诗、和现代散文体走到今

             《诗经》


     诗歌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。据《庄子-天运篇》说:“丘(孔子自称)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久矣”。从这句来看,孔子是依照当时周的声律,来治(整理、编撰)收集前人遗留下来的歌诗,《诗》中的作品并非他一人所作。既然前人留下来那么多的素材(诗篇)供他整理编撰成集,就足以证明,远在孔子以前诗歌文化就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。


    据汉书记载,先前朝中设有采诗官,由专职人员或民间老人“振木绎徇于路以采诗”,然后将采来的民间歌诗(既歌谣)“乡移于邑,邑移于国”,层层上报,汇总到专职司太师那里,再由专职太师“比其音律”进行修改,最后编集删订成本“闻于天子”的。《司马迁-孔子世家》中说:传之孔子的时候,已集歌诗三千余首,而编入《诗经》中的只有305首。由此可见,还有绝大部分从民间采集上来的歌诗,流传到孔子时已失传,或者说孔子没有把它编入。而被编入的一小部分也是经过雅士“比其音律”,进行修改后的四言诗体。从此分析,从民间收集上来的原始歌诗并非都是四言诗,而是接近口语的自由体通俗歌诗。


    从《诗经-国风》里的(邶风)、(鄘风)、(卫风)、(王风)、(郑风)、(齐风)、(魏风)、(唐风)、(秦风)(陈风)、(桧风)(曹风)等多个地名看来,国风里的作品都是从各地采集上来的民间歌诗。周朝各地区的文化和民情风俗都有不同,周天子第一为观民风;第二也是为了歌诗在音律上求得统一;就必须要专职司依照周音律进行修整,才能成为正统的周文化。

   
  《国风》里的歌诗基本上是描述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,如抒情歌诗的《关雎》篇: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参差荇菜,左右笔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”。全篇一开始就用河岸的沙洲上,有两只漂亮的雎鸠在和鸣欢唱,来比喻美丽纯洁的姑娘应该与道德高尚的君子相配偶。接下去又用采收绿油油的参差不齐的荇菜作背景,描述了男女青年在地里劳作时,边劳作边谈情说爱的快乐情景。把男女青年的爱慕情怀用“寤寐求之,辗转反侧,琴瑟友之,钟鼓乐之”等多种方式一层又一层地表达出来。像这样在田间地头,或山里劳作的时候,男女青年相互表达爱情的歌声能不使对方砰然动心吗?它简直就像现代爱情山歌的版本。

    又如《芣苢》篇的采药歌:“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”。全篇用了采之、有之、掇之、捋之、袺之等几个不同的动词,描述了几个不同的动作,把边采边唱的采药场面活脱脱地表现出来。歌诗的大意是:青翠的车前子啊,采呀采起来,这边树上很多,把掉在地上的也拾起来。树上多的可以用双手去把它捋下,不一会儿,你采了一兜,我采了一兜,把他装满了一大袋。劳动者虽然很辛苦,但劳动者也自有劳作时的快乐。大家一起去采药,突然发现那满树的药材,心里就自然是很激动很高兴,心里一高兴就情不自禁地边采边唱了起来。这种场景我们劳动者都深有体会。我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劳作,不管酷暑严寒,都要去十来里路的镇上拾猪粪以此谋生。若是突然发现一头大母猪慷慨地施舍一泡大粪便,那眼前的确会豁然一亮如获至宝,心情也很激动很高兴,当时要是会唱的话,也可能会唱出一首猪粪歌。


    《国风》中描写爱情的内容很丰富:如《桃夭》、《雀巢》、《摽有梅》、《静女》、《桑中》、《月出》、《泽陂》等等。爱情诗歌历代诗歌中都有表现,而《诗经》中的语言较为直率,没有太多的拘束。如《摽有梅》:“摽有梅,其实七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。摽有梅,其实三兮,求我庶士,迨其今兮。摽有梅,顷筐墍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谓之”。歌诗中描述了一个姑娘,她把筐中的梅子像抛绣球似的一个个抛出去,边抛边对心上人唱着:‘追求我的心上人呀,我筐中的梅子已抛出七个了,你快选吉日作婚期吧。我的心上人呀,我的筐中只剩三个了,赶快在今日把亲事办完。我的心上人呀,我现在把筐中的梅子都抛完了,我们趁早现在就同居吧’。你看,多么大胆泼辣,无遮无掩的直直爽爽地唱出来。可以看得出来,这样毫无忌讳的歌诗,并不是孔子时代那些雅士们敢作的,它一定是远在孔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作品。


    《魏风-硕鼠》是叙事歌诗,描述农民的庄稼被田鼠糟蹋的情景。《王风-君子于役》是反应劳动人民服兵役后,妻子在家思念她远方的丈夫。《大雅-生民》篇是叙述始祖后稷的功德。《公刘》篇是讲述后稷的曾孙公刘,率领部落迁居的业绩。


    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是古人祭祀庙堂,和歌颂先祖贤君功德的诗篇。总之,《诗经》中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。语言朴素生动,是珍贵的歌诗集本。


              楚 辞


    在春秋后期,楚国的文化较为进步,尤其是民间文化。后来经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的汇编和改造,成为文质并茂的楚辞。为什么说它首先来之于民间文化,可以根据楚辞本身的关键声调‘兮’来分析。《毛诗-大序》里说的很对:“言语觉得还不够适应,所以加上嗟叹声;觉得还不够,所以加上长声的歌唱”。贯穿楚辞全篇最引人注意的,就是它那个长声嗟叹词‘兮’。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性情高涨的时候,自然会情不自禁的放声歌唱,这种长声歌唱的民间歌诗,想必就是楚辞的前身。屈原创作楚辞为什么会这样成功,原因很明显,他懂得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文化底蕴,是最值得重视,最有生命力的。从他的诗歌里可以了解,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那么深厚,对生活的信念是那么坚定,对自身的品德和修养是那么的重视,对爱和憎的分界是那么的分明。


  《楚辞》是从古四言诗体中挣脱出来,诗与文结合的新体。它摆脱了四言体的束缚,在语言和句式的运用方面比四言句更灵活更生动。在句式中运用的长声嗟叹词‘兮’,更体现了楚人长声歌唱的地方文化的气息,和内心情感的激跃。如《九歌-湘君-湘夫人》,它是两首姐妹篇,诗人根据远古的神话传说描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。尤其是湘夫人篇:把湘夫人对湘君的心理状态,那种既爱又怨,爱得深,怨的长;把全篇爱和怨的感情纠葛,难解难分,难却难舍的内心矛盾刻画的非常细致又生动。

    如《湘君》篇:“君不行兮夷犹,蹇谁留兮中州。美要眇兮宜修,沛吾乘兮桂舟。令沅湘兮无波,使江水兮安流。望夫君兮未来,吹参差兮谁思”。我的丈夫啊,我们曾经约期相会,可你迟迟没有来,。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的忧郁,彷徨,是谁有那么大的魅力,使得你行动这样困难,把你留在中洲呢?我精心打扮的漂漂亮亮,乘坐着用桂木做的行舟,乘着急流一路赶来。到了这里,沅湘的江水变得平稳无波了,而我却远远地看见你,在那里自顾自地吹着排箫,不肯过来与我相会,你究竟在想谁呢?


    “驾飞龙兮北征,邅吾道兮洞庭。薜荔柏兮蕙绸,荪桡兮兰旌。望涔阳兮极浦,横大江兮扬灵。扬灵兮未及,女禅媛兮为余太息。横流涕兮潺湲,隐思君兮悱恻。” 见了你不理我的样子,我一气之下掉转船头北行,转向我来时的航道到了洞庭湖。一路上,我的船上以木莲为帘,蕙兰为帐。用石菖蒲作短浆,香兰木作旗杆。站在船头远远地看见前方水边的涔阳。横过大江我的思绪激烈飞扬,可是怎么也飞不到你的身边。我的心里感到十分的后悔、焦躁、伤心和难受。我的婢女婵媛为我长长得叹息,眼泪像流水似的流个不停。

   
  “桂櫂兮兰枻,斫冰兮积雪。采薜荔兮水中,搴芙蓉兮木末。心不同兮媒劳,恩不甚兮轻艳。石濑兮浅浅,飞龙兮翩翩。交不忠兮怨长,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”。我用桂木作长棹,用兰木作短浆,一路上敲着水面上的冰块和积雪。又拨开水面的枯木莲和航道中枯芙蓉的残杆,航程非常的艰难。我这样专心的爱你,而你却如此薄情地辜负了我,使得我徒劳一场。你对我这样恩不深,情不坚,轻易地与我分离更使我感到痛苦。浅滩的水流很急,我的船摇摇晃晃,一路上是这样辛苦。你却对我这样不忠,使我感到长长的怨愤,你为什么这样不守信用,居然还说谎没有空闲来和我相会?
   
  “鼌骋鹜兮江皋,夕弭节兮北渚。鸟次兮屋上,水周兮堂下。捐余玦兮江中,遗余佩兮灃浦。采芳洲之杜若,将以遗兮下女。时不可兮聚得,聊逍遥兮容与”早晨骑着马在江边奔走,晚上住宿在水中的陆地,像鸟儿气息在屋上,水环绕在堂下一样。我现在的环境和心里都好像显得很悠闲,其实不然;我的心理一直很矛盾,想把你忘掉却总是忘不掉。最后我决定,把那些准备送给你的玉环抛到江中,玉佩也丢到水里,免得留在身边见物情伤。把这些礼物送给你,还不如去采些芳洲上的芳草和香花赠送给那些民间女子。我明白已不可能长时间得到你了,只得姑且强装笑容,聊作逍遥自慰。

    《湘夫人》篇:“帝子降兮北渚,目眇眇兮愁予。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登白薠兮骋望,与佳期兮夕张。鸟何萃兮蘋中,罾何为兮木上”?你光临到北渚,远远地望着你,我满面愁容。在萧萧的秋风中,洞庭湖波上漂着落木的叶子。我登上长满白薠的沙洲上,切切地远眺,希望与你相会。鸟儿怎能聚集在水中的浮萍上,鱼儿更不应该跳到树上生活。
   
  “沅有茝兮灃兮兰,思公子兮不敢言。荒忽兮远望,观流水兮潺湲”。沅水中应该有白茝,灃水中也应该有香兰。我深深地思念你啊,又不敢当面向你表白。只能在远处望着你隐约的身影,眼泪像流水一样流个不止。
   
  “麋何食兮庭中,蛟何为兮水裔。朝驰余马兮江皋,夕济兮西澨。闻佳人兮召予,将腾驾兮偕逝“。麋鹿怎能就食在庭院里呢,他应该奔腾在山野间;蛟龙更不可在浅水边,他应该在深水里。我早上骑着马在江边奔走,夜里渡过西水,好像听见你在召唤我,我们同驾着车一起远去。
   
  “筑室兮水中,葺之兮荷盖。荪壁兮紫坛,播芳椒兮成堂”。我们把房屋建在水上,用荷叶作顶盖;用香草编织成壁,用紫贝装饰庭院;满堂屋都播散有香气的芳椒。
   
  “桂栋兮兰橑,辛夷楣兮药房。罔薜荔兮为帷,擗蕙榜兮既张”。盖房子要用桂木作栋梁,木兰料作椽条,连门楣也要用带有香气的木兰类木料。用白芷装饰洞房,以木莲编织的帷帐挂在四壁。
   
  “白玉兮为镇,疏石兰兮为芳。芷葺兮荷屋,缭之兮杜衡”。用白玉作坐席垫,把石兰等香草摆放四周,把白芷和荷叶铺在屋顶上,四周也环绕着杜衡这样的香草。
   
  “合百草兮实庭,建芳馨兮庑门。九嶷宾兮并迎,灵之来兮如云”。我采集各种香草充满了庭院,连厢房的门上都陈设、缀满散发香气的花草,让整个环境都芳香四溢。然后,我把九嶷山上的神灵,和各地的神灵都纷纷请到这里来,大家聚集在一起,共同庆祝我们的婚礼。
   
  “捐余袂兮江中,遗余褋兮灃浦;搴汀洲之杜若,将以遗兮远者;时不可兮聚得,聊逍遥兮容与”。我也把你送给我的衣物都抛到江水中,免得见物伤情;不如去采些汀洲上的芳草和香花,送给与我不相识的陌生人。我也明白这一生是不可能再与你聚合了,倒不如姑且强作逍遥以自我安慰。

    从以上《湘君》和《湘夫人》两篇来看,湘夫人对湘君的爱情是很真诚的;像是湘君失约,另有新欢后,把以前两人的山盟海誓抛之不顾,辜负了湘夫人,难怪湘夫人对他是既爱又怨。而从第二篇看,湘君的内心还是很爱湘夫人的,他失约不与她相会是出于“思公子兮不敢言”的百般无奈。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迫使得他如此无奈呢?诗中没有说明,给后来的读者留下一个大悬念。读了这两篇诗后,总觉得留下一个问号。很显然,两篇诗是《湘君》在前,而《湘夫人》篇是作者专为湘君辨白后来补上的。但是,就凭“思公子兮不敢言”这一句,就说明湘君没有辜负湘夫人是没有说服力的。不管《湘夫人》篇用语多么诚恳,用情多么深厚,总缺少具体的失约原因究竟是为什么。可能很多人会说‘.这就是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悬念的艺术魅力’,这或许是这个道理吧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汉 赋


    “在屈原楚辞的影响下,北方文士创造了赋体。荀卿作赋篇,秦时有杂赋九篇,西汉有一千篇,但赋的来源主要是楚辞”。从以上史料看,楚辞和汉赋在当时的诗歌领域里的影响是很大的。可以见得当时的汉赋基本上还是长短句并用的长赋,到后来受言诗的影响,才演变成字数、句式整齐的俳赋。赋体统称赋或辞赋。当时的赋体有几种:一种是模拟楚辞,在句中或多或少地用了长叹声兮的,称之为骚体赋。还有一种是从楚辞中脱胎而出近似文,又像诗的,称其为诗体赋。到最后由于声律论和五言、七言诗的形成,赋体才逐渐演变成近乎诗的俳赋。
   
   赋体,不管它是骚体赋还是诗体赋,它都是介于诗和文之间的,以夸张、铺陈为特征,以状物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体式,它就如现代的散文诗体。
  骚体赋中如贾宜的《吊屈原赋》,司马相如的《长门赋》、《大人赋》,王粲的《登楼赋》,蔡邕的《述行赋》,潘玉的《秋兴赋》等等,句中都用了个长叹声兮字。
   
   文赋中如枚乘的《七发》,是以讲述故事中吴客与楚太子的对话,用铺叙的方式平平道来,像是说故事表明事理,语言生动,说理性很强,像一篇论理文章。
   
  诗体赋中曹植的《洛神赋》:一开始点明“黄初三年”是时间;“余朝京师,还济洛川”是地点。“古人有言,斯水之神,名曰宓妃。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赋”。说明他是根据前古故事所作的一篇借景抒情的有感诗赋。他所看到的洛川神女当然是他虚构的,语言也像是幻觉中的梦话一般,但描述非常用神,用词尤其华丽。如描述女神的衣着、形态、神态,及句式的排列、比对都是极工极致。如“其形也: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,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。------秾纤得衷,修短合度。------延颈秀项,皓质呈露。------丹唇外朗,皓齿内鲜。明眸善睐,靥铺承权。瑰姿艳逸,仪静体闲。柔情绰态,媚于语言。奇服旷世,骨象应图。------”等等。全篇用了极其夸张和比兴的手法,把神女描述的活灵活现。写到最后还说:“思绵绵而增慕,夜耿耿而不寐”。曹植在政治上的遭遇只字未露,也不敢露,只能借以对神女的爱慕来弥补自己内心的失落感。
   
  陆机的《文赋》,是用赋的体式写的一篇文学论文式的作品。全篇一十六段,句式中排比对称,辞藻华美,声韵铿鏘;论述了文章的题材、结构、布局、剪裁、修辞、构思和思想感情等多个要点。其中还谈到关于诗、赋、碑、铭、颂、论、奏等各种体式,以及篇幅的精辟短小,或繁褥冗长的关系。尤其第六段谈到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”。就是说:诗是抒发情感的,要写得既美丽又动人,写出真感情;赋要体现事物的形象和本质,论述要致理明亮。从这种观点看,古人对诗与赋的确是有区分的。
   
  到了南朝,由于语言学家对汉语声律的新认识,和声律论的出现,以及五言、七言诗的逐渐成熟,诗人就把语言的声律和句式结合起来运用,因而,“前有浮声,后须切响”的声律要求,就在诗歌领域展开了。正因为人们对诗歌声律美的追求,以前那种散文体式的赋体,也自然逐渐变成了句式整齐的俳赋。如庾信的《春赋》里有几句:“宜春苑中春已归,披香殿里作春衣。新年鸟声千种啭,二月杨花满路飞。------苔始绿而藏鱼,麦才青而覆雉。------树下流杯客,沙河渡水人”。从这些句子看,它已经很接近言诗了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言 诗


    四言诗:据史料记载,《毛诗》是我国诗歌史上有文献记载较早的史料,它属于古体四言诗的范畴。它既然形成一种规范性的文化体式,那就足以证明前面有过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,到了成熟时期才能形成一种固有的、特定的文体。古四言诗不但在我国诗史上具有巨大的成就,而且在文史上与古四拼文也有深厚的渊源。它不仅在周代盛行,就后来也有人用四言作出好诗的。如现代周总理在抗战时期为悼念叶挺将军所作的“千古奇怨,江南一叶。同室操戈,相煎何急”。他前两句为叶挺将军鸣冤,后两句引用曹植的《豆萁》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中的诗意。不但用典用的好,感情也十分真切,真可谓千古绝唱了。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西周言志的诗是四言诗,到春秋后期四言诗亡了,当然,活着的四言诗仍然在民间成长着,那就是五言诗”。
   
  五言诗:四言诗衰于春秋末期,或者说更后一些。不是说它衰老到没有了生命力,而是它已经孕育出另一种更富有生气的五言诗来代替它。到了汉朝,“汉武帝仿周朝采诗的旧例,设立乐府,广采民间歌诗。选大音乐家李延年做协律都尉,主持乐府。音乐家张仲春协同作乐府歌。丘仲造笛,作为协律的乐器”。五言歌诗在汉武帝时已正式从民间走进宫廷乐府的艺术殿堂。民间歌诗自然较为粗犷豪放,被采集收进宫廷乐府,再经大师的改造配上音律;虽然有些作品会被改的面目全非,但艺术色彩肯定增强,在文士堆里影响也增大,因而,五言诗到建安时已文质并茂,走向极盛阶段。李白的《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》诗中有“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发青”的诗句,就是赞美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已达到很高的境界。还有无名氏《为焦仲卿妻作》的(孔雀东南飞),全诗一千七百八十五字的五言长诗,集记史、叙事、感怀于一体,感情丰富,语言生动,情节引人入兴,像一篇爱情小说。曹植的《豆萁》短短四句二十个字,语言朴素又生动,情感蕴含更深,居然能打动曹坯要杀他的念头。可见当时五言诗已达到高峰。
   
  七言诗:史料记载:“五言诗以外还有七言诗。张衡的《四愁诗》,王逸的《秦思楚歌》都是用七言成句。七言诗文句由繁趋简,含义由简趋繁,是诗的自然趋势。两汉至南北朝,五言诗压倒四言诗,唐以后七言诗超过五言诗,唐宋长短句(词)冲破五言七言的拘束;元、明曲冲破词的拘束”。从史料看,两汉五言诗的成就,逐渐孕育着七言诗的成长。到了六朝,七言诗已经相当成熟。等发展到唐朝,七言诗更趋登峰造极。
   
  声律诗:声律诗是让语词在句中的词与词之间有一个定位,平仄间隔,轻重抑扬,让人读起来能够感觉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。陆机《文赋》主张“音声迭代”。齐梁时,沈约等人创四声八病(平头、上尾、峰腰、鹤膝、大韵、小韵、旁纽、正纽)说。他又说:“若前有浮声,则后须切响。一简之内,音韵尽殊,两句之中,轻重悉异。妙达此旨,始可言文”。又如陆云会友时报姓名说:“云间陆士龙”。朋友荀隐回答:“日下荀鸣鹤”。可见古代那些雅士们真是嫌那吃饱了没事的无聊,连报个姓名也要这般煞费苦心,下起大功夫。
  
  古人把平声分成阳平和阴平,仄声分入声和去声。做诗要严格按照平平仄仄平,仄仄平平仄来选词造句,如若超越格律的圈外,不用说要被赶出师门了。古人用韵也起源很早,唐初在今山西凤翔发现十个石鼓,每个石鼓上刻着一篇有韵的诗。考古学家断定石鼓是秦器,造器时间为公元前600——700年之间。这么说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就孕育了韵诗的胚胎。
   
  曹植的“孤魂翔故城,灵柩寄京师。”“游鱼潜绿水,翔鸟薄天飞。始出严霜结,今来白露晞。”从这些诗句看来,古人早已意识到声律与诗歌运用的妙处,只是到了六朝才从理论上予以规范的阐述。
   
  史料上这样记述:“隋朝文帝善文,设进士科,朝廷选拔人才以重视文才秀美取士,诗赋成了文人进取的道路。隋炀帝也是个文学家擅长诗文,又修订了《四声切韵》,统一了六朝前各地方繁杂各异的声韵,对诗歌格律说奠定了声韵统一的基础。由于朝风一味求美,不得不使文士们极力追求循六朝的表面绮丽,而失去了真实和创新。”这样一来,虽然六朝——隋的诗歌从形式上看表面绮丽,而实质已经趋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唐 诗


    唐朝历时较长,又有一段盛唐稳定的政治局面,人口增多,经济繁荣,人才辈出等多种因素作平台,因此,把盛唐的诗歌推上顶峰。
   
  从六朝后期——唐初,诗风一直趋于因循守旧,到武后末期,玄宗开元后才人才辈出,诗风急转。正如高步赢先生选注《唐宋诗举要》中,对唐诗风的评语:“唐初犹沿梁、陈余习,未能自振。陈伯玉起而矫之,感怀之作,复见建安、正始之风。至李、杜出而篇幅恢张;变化莫测,诗体为之一振。韩退之排空硬语,雄奇傲兀,得杜公之神而变其貌。唐初七言亦沿六朝余习,以妍华整饬为工,至李、杜出而横纵变化,不主故常;如大海回流,万怪惶惑,而诗之门户以廓,诗之运用益神。以观二公之上九天,下九渊,天马行空,不可羁络。”这个评语很有道理。
   
  六朝后期的诗虽趋盛期,可诗风极力追求表面绮丽和声律上下苦功夫,忽略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,因而,它只能给诗的声韵格律奠定基础。而唐诗却突破了那种一意追求妍丽的陋习,创造了唐诗声与情统一完美的诗歌艺术。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宋 词


     诗到宋时好像渐渐地显得疲惫。这不能说宋代没有好诗作,其实还有好多五言、七言的好诗篇流传至今。原因是:一,有一种长短句的——词异军突起,词风势强掩盖了疲惫的言诗。二,一部份新派人物,在长时间格律诗的束缚中感到压力大,想跳出格律的圈子,去寻求另一种新的意趣,这就更快速地促进词风的进展。三,如范仲淹、欧阳修、苏轼、岳飞、陆游、辛弃疾等一大批好词家佳作的问世,增添了大批文人的兴致,把宋词推向高潮。四,词本身在唐时就已经流行,有了好基础;如南唐李后主的《虞美人》就是一篇非常好的佳作,给宋词的兴起起到先锋的作用。五,新旧事物的更替是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,新生命总要在一定时期诞生来代替旧生命。如父亲衰老后总得由年富力强的儿子出来接替。
   
  其实,词也有词牌、字、句、声、韵、等严格限制。不过,每种新事物的开始都较为自然,它能够自由发挥,尽情尽致。只要到了成熟期后,那些框框架架接踵而来,不得不又重新锁住人们的思路。宋词也是一样,刚开始它肯定像一朵山花开的很烂漫,人们喜爱它,把它取回供在书桌上,浇水呀,施肥呀,修剪呀的百般殷勤,只怕它还不够娇艳,精心的呵护着。结果呢事与愿违,它反而变得娇生惯养,慢慢地失去了天然的野性和傲气,也渐渐地失去了光泽。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元 曲


    宋词后又有一种新体——元曲轰轰烈烈地诞生了。元曲的兴起自然有它的客观原因:第一,元朝统治集团是被当时汉人称为外族的蒙人。蒙人的文化比不上汉民族的深厚,他对汉民族经过几千年陶冶的细腻、繁缛、深奥的文化一时难以接受,。在社会地位和心理上,他必须有一种平等、统一的文化立世,以达到控制全局。第二,民间戏曲在当时已经孕育成熟。戏曲是直接演给广大民众看的,它的台词和唱词不能老是之乎者也地让观众听着别扭,它必须有一种贴紧观众,使人易懂的大众化戏曲语言,才能实现戏曲与观众融合一体。第三,古代被雅士称作“街谈巷语”的小说已在民间广泛流行,它的题材和素材基本上来自于民间故事。而民间故事的语言自然是朴素生动,接近生活。恰恰戏曲的题材又来自民间故事与小说。第四,大批汉文人本身也在长期诗词格律说的束缚下弄的疲惫不堪,必须寻求一种更接近大众的有新气息的文化,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合。由于多种因素的成立,元曲开凿了诗歌走向大众的先河。
  
  元曲接近宋词,但它比宋词更灵活,表现力更生动,更接近口语和通俗化。在一曲中可以同字重复,或同句重复使用。它虽然有曲牌和声韵的定格,但可以灵活变通,并非僵死不化。它从表面上看是从宋词演变过来,而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说,是宋词受到新兴的民间书会、戏曲等各种民间文化的影响,把诗歌语言与生活语言融合于一体,才得以变革、进步,逐渐形成元曲语言。如当时著名的书会、戏剧作家关汉卿、王和鼎和马致远等人都是散曲高手。大家都知道,说书会场的听众和戏曲场上的观众,大部分都是劳动大众,他们对文人雅士那种之乎者也,或深奥隐秘的文字语言不感兴趣。因而,通俗易懂,诙谐生动的生活语言,才能博得大众的喜爱,讲演到妙处时还会引得哄堂大笑。所以,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,才是诗歌文化在语言上进行改革的推动力量。因而,诗歌的语言改革就必然促进诗歌体式的演变。
   
   元曲不但语言通俗生动,用情也很浓厚,如姚邃的《寄征衣》:“欲寄君衣君不还,不寄君依君又寒。寄与不寄,妾身千万难。”像平常说话一样平平道来没有一个生字,但语言很生动,用情更真切更浓厚,像一杯清澈透明的烈酒,既醇香又能醉。又如真氏的《解三醒》:“奴本是明珠擎掌,怎生得流落平康?对人前乔作乔模样,背地里泪千行。三春南国怜飘荡,一事东风没主张。添悲怆,哪里有明珠十斛,来赎云娘?”作者真氏因生活环境所迫,流落到妓院成为歌妓,在人前强作卖笑,在人后独自悲伤流泪;她失去了人生的自由,过着凄惨的生活,心里多么盼望有人来救她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。可是,哪里有呢?全曲句句伤感,用情十分真切。
   
   李致远的《落梅风》又是另外一种手法:“斜阳外,春雨足,风吹皱一池寒玉。画楼中人情正苦,杜鹃声莫啼归去。”前两句描景烘托气氛,后两句表达情感。画楼中有人正在苦苦地怀念远去不归的人儿,可杜鹃偏偏声声都啼人归去,更增添了人的怀念之苦,所以说还是叫杜鹃不要啼归去的好。
周德清的《蟾宫曲》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打击,出现了知识阶“九儒十丐”的现状:“倚蓬窗无语嗟呀,七件儿全无,做什么人家?柴似灵芝,油如甘露,米若丹砂。酱嗡儿恰才梦撒,盐瓶儿又告消乏。茶也无多,醋也无多。七件事尚且艰难,怎生教我折柳攀花?”试想,早上起来靠着蓬窗,首先想的是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酱、醋、茶七件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着落,还成个什么家呢?接下去具体的写:每天绕着柴米油盐这些生活必需品转,还是解决不了,这边刚刚用完,那边又在告急;连孤身一人的生计都维持不了,还谈什么成家立业呢?作者把被现实生活所困的烦恼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。
  
  雎景臣的《高祖还乡》最后几句:“------白什么改了姓,更了名,刘三(汉高祖刘邦的小名)唤做汉高祖。”多么平白又诙谐,风趣横生。
   
  又如杜仁杰的《庄家不识构栏》:前面叙述了作者在戏场看戏的情景,当看得正入兴时,偏偏那不争气的玩意儿急着要发泄。他本来想把全场看完,可突然急得他走不好,不走又不好行。“则被一胞尿,暴得我没奈何。刚捱刚忍更待看观儿个,枉被这驴禿笑杀我。”简直像平常笑话一般,自然又诙谐,是曲前诗词中不曾有过的。这种风趣的语言正像说书场所艺人们常用的‘调味语’,把听众引得更加入兴,将气氛推向高潮。元曲在近代诗歌文化史上是非常进步的,它接近白话,给后来明、清白话诗奠定了基础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近 代 白 话 诗


    近代白话诗是元、明、清诗歌文化的灵魂。它语言朴素通俗,语气自然流畅,用的是活生生的生活用语,亲切近人,含情真切,让人读后有一种意诚通灵,发自肺腑的感觉。如清代女子方玉坤写给她丈夫丁筱舸的一首《雁字》诗:“叮咛嘱咐南飞雁,到衡阳,与我代笔,行些方便。不倩你报平安,不倩你诉饥寒,寥寥数笔莫辞难。只写个‘一人’两字碧云端,。高叫客心酸,高叫客心酸。万一阿郎出见,要整整齐齐,仔细让他看。”诗人的想象是那样的丰富,情感是那么的深厚又真诚,语言朴素自然,却能句句含情达意;怪不得她丈夫读信后立即赶回与她团聚。又如管夫人的《我侬词》:“我侬两个,忒煞多情;譬如将一块泥儿,捏一个你,塑一个我。忽然欢喜呵,将它来打破。重新下水,再团再练再调和;再捏一个你,再塑一个我。那期间,那期间;我身子里也有你,你身子里也有我。”啊!好一个‘我身子里有你,你身子里有我,’把人的心都读酸了,哪一句不打动人心呢。

   
  接下还有一段明、清时很有趣的《圈儿信》:“欲写情书,我可不识字;烦人代儿,使不得;无奈何画个圈儿为表记。此封书为有情人知此意;单圈是奴家,双圈是你;诉不尽的苦,一溜圈儿圈下去,—— 一溜圈儿圈下去!”看上去虽像文字戏儿,但戏得很真切很感人,也很风趣。在明、清的封建时代,和当时雅士格律韵体的束缚下,能这样大胆、泼辣地用一连串圈儿,连接起人的思想感情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
   
  白话诗也可称通俗诗,它不是近代才出现的,古代诗也有,只不过古诗受格律体字数、句式的限制,发挥起来不免成了‘有限公司’。而近代白话诗跳出了格律的圈子,发挥起来更加自然些,让作者和读者都觉得轻松些。如古格律体中李白的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杜甫的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”“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”白居易的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李绅的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岑参的“北风卷地百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等等,都是古人用明白易懂的较通俗的语言写的。它接近大众语言,成了后来白话自由体诗歌的先锋和榜样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现 代 白 话 自 由 体 诗 歌


  清后期,我国留洋学子把西方自由体诗歌译成中文传播国内;尤其是五四运动后,大批年轻知识分子改学新诗,对诗歌文化起到划时代的革命。诗歌体式的演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。这个过程并非完全取决与政治集团的改朝换代,它必须在新旧两种文化的矛盾中摆脱出来,才能起到质的变革,来适应新时代新思想。现代白话自由体诗歌,人们一般都称其为新诗。它的诞生,必然有多种因素:一,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已经结束,一个崭新的民主社会已将开始,因而,文化的变革势在必然。二,旧诗歌由于格律说的框架束缚力很强,非但广大民众看不明摸不着,就连一般文人也感到困倦疲惫,它基本上成为少数文人雅士的玩意儿。三,诗歌文化它本身就起源于现实生活,因而,它始终还得还原于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,走向大众化。
   
  现代白话诗也包括用现代日常语言作的五言、七言,它虽然体式上还保留古体的格调,但不完全受格律的控制,可以随景随意地自由发挥;这种诗在诗界流行较广,基本趋于大众化。而白话自由体是完全跳出五言、七言格律圈子的自由体新诗;它不限制于字数、句式、声韵、对仗等形式,尤其是散文诗。据诗歌文化的演变过程推想,它更具备现代和将来诗歌发展的潜力。
   
   数年前曾经读过一本格律体诗集。后面序文中,有一位居外老华侨,他毕生研究格律体,声望也很高,可他在信中问笔者:“今后的诗歌将走向处?”可笔者在文中没有正面回答。一看便明白笔者很聪明,一来对今后漫长的岁月谁也不能未卜先知;二来怕万一答的不好,会损害一生的英明;可能文化较高的人大致如此。而在下是个山野粗人,不习惯受些个拘束,也不在乎什么身后的事,更没想过什么英不英明的,就不知天高地厚地说几句山野人的粗话:一,既然是诗歌文化,就自然有它自己的格调。二,它会更自然亲切,贴紧大众。三,它像山花一样自然奔放,无拘无束,更富有激情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景状与意境


    诗歌一般少不了描述景状与意境这两点,无论是见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,都是诗人利用景状以达到抒发情感为目的。因而,景状是配角,需要达意的情感才是主角;又如景状是表面现象,从内心抒发的情感才是诗歌的灵魂。譬如人的身体与思想;身材长的再美,而没有思想还不显得僵死?诗歌也是如此,景状描述的再美或声韵用得再好,而不注入深厚的情感,就等于有美的外表,而没有激越的灵魂。换句说法,景状等于诗歌的外表,情感等于诗歌的意境。接下不妨谈谈景状与意境的相互关系:
   
  这里举个例子:譬如天上挂着个月亮,它不可能变成个太阳;但是,在同样的月光下,通过诗人所注入思想感情的各种描述,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意境。如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: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------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------”从一人独酌到邀明月一起同饮,觉得不够尽兴,就放声歌唱;觉得还不够尽兴,就自然而然地手舞足蹈起来。他的情感是一层又一层地激发出来,以强烈的动感来衬托一人独酌的孤独与寂寞。前面那么多的举动都是表面现象,而他所抒发的情感——意境,不外乎就是内心的孤独两字。
   
  而另一首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短短四句二十个字,只见举头低头稍作举动,其余都是静悄悄的,再加上宁静的月夜没发出一点声响。但是,他是以静衬动,一个思字把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融遍全诗。这首诗的境界虽静,而表达的情感却像翻腾的浪涛,因而,诗的内涵,也就是诗的意境是非常的激越。
   
   以上两首诗都是在月光底下,前一首是以强烈的动态来描述;开始是诗人一人饮酒,然后邀明月一同饮,接下去边饮边唱,边唱边舞,整幅画面热热烈烈,似乎连整个月光都像流水似的动了起来。后一首是宁静的夜晚,宁静的月光下,没有举动,没发出声响,仿佛连月光都静的凝聚了似的;只是潜在一个思字扭转全局。这两首诗的景状都在描写月夜,但描述手法一动一静,因而,意境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。
   
  开始读《静夜思》时产生了一个好奇的念头:假使把静夜思改成夜静思会产生怎样的效果,意境会变吗?接着细细地斟酌觉得不行,这月夜本来是声静月也静,再用静思两字,那诗的意境不就觉得冰凉了吗?本身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是用了一个‘思’字,更何况还是浓烈的思乡之情,潜在一种心潮起伏的动感,若用静思两字非但不贴切,意境还会大变。这首诗妙就妙在用一静一动两个极点,静显而动隐,更觉得意境的深远,让人读后觉得余味无穷。
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境 界 与 用 词


    境界在用词方面也很重要,如杜甫的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好雨用一个‘知’字,更显得雨也有情感和灵性。随风用一个‘潜’字,把雨悄悄入夜与后句的细无声相呼应。润物用一个‘細’字,显示出好雨及时润物那种关爱细致的情感。杜牧的“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。”山路用一个‘斜’字,写出石径的陡峭;白云‘生’处更显得人家住的深处与高处。我读了虞克有老师的“风摇岸草芦花紫,日染烟林野菊黄。”“山前波漾舟三点,水底云横雁一行。”;岸草芦花用‘风摇’,烟林野菊用‘日染’,描绘出景物的动感。舟不用只用点,点出了水面的开阔和视线的远距离。云横与雁行在‘水底’,显出水的清澈透明。以上举例都说明用词与境界的效果,词用得好不仅使境界开阔增加动感,对意境的深远内涵还会起到很好的效果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豪 情 与 傲 气


  从历代诗歌来看,凡是好作品都能显示诗人性格的豪情与傲气;假如诗人没有一定的豪迈胸怀和性格上的个性,就必然会因循守旧人云亦云,跳不出陈旧的圈子和落后的思想观念,更谈不上创新。这就应证了高步赢先生评唐诗李白和杜甫的诗风和性格:“不主故常------不可羁络”。读鲁迅先生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“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。”。从诗句里显示出他不畏权贵我行我素的傲气,和敢于与陈腐的旧势力抗争的豪迈气概。荆轲《易水歌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显得多么豪迈悲壮,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。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;也是寥寥数语,虽然凄恻伤感,但悲凉慷慨中显出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。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;显示出诗人开阔的心胸,和奋发努力勇于攀登的向上精神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不但篇幅宏大,而且用词造句‘不主故常,不可羁络’,全篇长短句不等,一首诗多次换韵,跳出古言诗格律的束缚尽情发挥,是古格律体中很少见的。杜甫的《望岳》: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末了。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------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”全篇境界远大气势雄劲,的确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。。白居易的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显示出他顽强的个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。宋词岳飞的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文天祥的“自古人生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等等,都体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傲气。古人有句话说的对,‘诗言志’,有志者心胸豪放,心胸豪放者性格必生傲气。因而,人的豪情与傲气在现实生活中会被世人称为清高或呆子气,而对一个诗人来说并非完全坏事;最起码不会过于受太多的拘束,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,跳出圈外看事物,对作诗是有帮助的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激 情


    作诗不是做一般文章,随便给一个诗题就能作出好诗,它首先要有激情;也就是说,只能在情感激奋诗情上来的时候,才能让情感充分地激发出来。激奋的情感不是每时每刻多有的,平常时候人的情绪较为稳定。譬如水,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水面是平稳的,到了刮风时就会激起波浪,风越大波浪越高。
   
  人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会在各种环境里产生不同的情绪,不管它是欢快的、愁闷的、幽怨的、还是愤怒的;当情感激奋时总想把它倾吐出来,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一个不顺心还要哭闹,何况是大人?诗是心语,当心中的语言正需要激发出来的时候,也正是激情发挥最适当的时机。曹植被曹坯逼迫到生死存亡的关口作了《豆萁》诗;李白在月下感到孤单寂寞的时候,激发出浓烈的思乡之情,作了《静夜思》;王之涣在壮志未酬的悲怆心理中作了《登鹳雀楼》;杜甫暮投石壕村时亲眼目睹官吏欺压百姓,作了《卖碳翁》;周总理为悼念叶挺将军作了《千古奇冤》;等等诗例都是作者在激情激发时留下的千古绝唱。
   
  人的激情是有限度的,不可能长时间留在心中,不然心胸也承受不住,激发时机一过心态自然稳定。以前曾经听一位好诗的朋友说,他到某一处景点一气之下作了几十首诗,以为收获不小。这的确精神可嘉,但细想起来作两三首还可以,而一气之下作几十首,就是才高八斗的李白杜甫再世,也难有那么多的激情好挥发。譬如一杯酒哪怕是玉液琼浆,要分给几十杯多盛满除非兑水,试想每杯水酒中还有多少酒精含量呢?作诗情感投入要专注,只能求质,不可求量。
   
  再说,诗人的激情是由爱来支撑的,有了对生活、对自然万物浓烈的感情,诗情才能激发到极致。曾经听过一句歌词叫做‘美丽的石头会唱歌’。其实石头并不真的会唱歌,指的是人的爱,把人的情感融入石头,才使得坚硬的石头有了灵性,生出情感来。作诗关是喜欢做作玩玩来满足好奇心还是不够的,重要的是对诗歌具有真诚的爱,专注的情感,才能体会出诗歌的真谛。
   
  人在年轻的时候情感为最激烈期,说的白点就是年轻气盛情感容易冲动。而作诗恰恰需要这种强烈的激情,年轻气盛什么都不怕,更不会瞻前顾后,凭着激烈的情感要发即发。以前曾遇见一位老诗友,他把一篇写好的抒情诗稿拿给我看,刚拿出就不好意思地首先声明,几个句中的用词并非有暧昧之意,看情景心里似乎虚虚的,试问,这样虚的心境能把情感发挥到极致吗?诗歌本来就是某一种文学艺术,诗人要具备观察自我,观察他人,观察世间万物的表面与本质;诗歌不仅为自己写,还要为他人写,为万物写,怕什么呢?譬如小说家写的书中那么多的人物故事,难不成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?这不可能。所以,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也多了起来;再说社会阅历慢慢增加,到了修心养性的阶段,把什么都看开了,激情也随着年龄逐渐消退。年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,而作诗不能因身老随着心也老,不能旧守常规;要勇于创新,不断吸取新思想新事物,善于新发现新创作,才能保持心与诗的活力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逻 辑 思 维 与 形 象 思 维


  人的思维运动是很活跃的,它可以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来描述景物或者抒发情感。譬如自然万物都有始有终;人老了要死去,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出的一个概念,是规律性和逻辑性的范畴。太阳早上东升傍晚西沉,是每天运转的自然规律,人们对这种运转规律的认识过程,也就形成了逻辑思维。年轻人对夕阳可能会不屑一顾。而老年人就不同了,由于年龄的关系他敏感地感到,与自己年龄相似的夕阳即将沉落,不免会产生“叶落悲秋晚,人老叹夕阳。”的感叹;或者写一首‘夕阳’诗来抒发情感。如果专门阐述人的新生与衰老,那是独立的生理论,而把生理论的逻辑思维与感怀诗‘夕阳’联系起来,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就形成了形象思维。
   
  夕阳是有形状的物体,在诗中已成景物;而夕阳西沉是个转化过程,已属规律性的逻辑概念。人的情感是抽象的、独立的,再把夕阳(景物)与情感(心态)和‘夕阳’诗结合起来,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关系。落叶、晚秋、老人、和夕阳都是有具体形象的景物,是独立的;而一悲一叹是心理情感,再把这些景物与情感联系起来,就不再是抽象的、独立的概念,它已成为成熟的形象思维了。


    柳宗元的《江雪》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。第一句写山巒林立,本应该有百鸟飞翔的景观,可是看不见一只鸟儿。第二句说大野本来有很多条路,却看不见一个行人。两句中本来都有千山万径该有的景,可是这些景都不见了,哪儿去了呢?它都被诗人隐藏起来了。他为什么一开始就隐景呢?自然有它的目的:一是他非常注重写意;二是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增加意趣;三是为后面句子作写意的铺垫。而我们可以通过诗题的‘雪’和末句的‘寒’去捕捉;原来天下着大雪气候很冷,鸟儿和行人都不敢出来,所以千山不见飞鸟,万径不见人行,连原有的景千山与万径也被白皑皑的大雪覆盖着。第三、四句倒着写,先写一只小船上坐着一个老人披着蓑衣在钓鱼,然后再写他是在江面上钓,而不写钓鱼写钓雪,来应证前面诗题的江雪。从表面上看后两句景状也很单调,只有孤舟和独钓翁,让人觉得画面很静谧很萧条;其实不然,这里面蕴藏的意境很深很丰富;第一,诗人作诗常用凄恻萧条的景状来暗喻自己的处境和心境,。第二,诗的抒情达意是表明心志;人的一生免不了坎坎坷坷,越是在逆风逆水的恶劣环境中更要知难而进,因而,迎寒风独钓江雪。
   
  这首诗的题是《江雪》,而写到最后才点出个雪字,是用了倒点题法。他为什么最后不写独钓鱼而独钓寒江雪呢?这就体现了倒点题的妙处,能使读者产生回味、嚼味,增添诗歌的艺术魅力。
   
  接下再体会一下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思维:一,他用得是倒点题法;二,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很孤独,再加上大雪天气候、环境的恶劣,更增添了心理上‘寒’的概念,这个过程形成了逻辑思维;三,千上万径、孤舟独钓、和江雪等景状,与已经产生的内心的寒意,跟诗题江雪互相结合,又进一步形成诗歌的形象思维。全篇通过各种景状和思维运动的巧妙融汇,构造了一层又一层的螺旋形结构,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诗家语


    诗歌的语言不同一般记实文章的用语,它可以通过夸张、比拟、暗喻、写意、借景、倒叙、用典等各种语言来描述景物或抒情达意。如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,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”,这首诗三、四两句的三千尺和落九天就用了夸张语。试想当时诗人是在较远的对面看瀑布,他看到那湍急的瀑水像银河倾泻,在那壮观的景状下会去考虑三千尺究竟有多长有多高吗?不可能,只是用了一个夸张语来形容瀑布非常高。第四句落九天也是同样,古人对九天的想象是最高的,那到底有多高谁也不清楚,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;不过用在诗歌里就成了夸张语,是诗家语通用的语言。
   
   比拟:诗人作诗通常用比拟的手法,以它物比此物,把物与物之间有着共同特点的,或者具有相似特征的联系起来。如岑参的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;这两句实际写的是雪景,而诗人通过形象思维把树枝上的积雪比作忽然盛开的梨花。千树万树到底有多少棵树,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,但对诗家语来说却变成了夸张的通用语。这里同样用了比拟和夸张两种语言,增加了景状的活力,使意境更加自然轻松。
   
   暗喻:曹植的《豆萁》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哀婉凄怆,明在写豆萁,而意在暗喻,大家都是同一个爹娘生的同胞兄弟,为什么这样你死我活的自相残杀呢?李竑的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;岳飞的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。”鲁迅先生的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比喻与暗喻其实差不多,只是一种明快一点,另一种含蓄一些而已;再者,比喻一般以物比物,而暗喻大致以物喻情。
   
  写意与借景很多诗都用有,它重在抒情达意,只是借景开个头作引。但曹植这首豆萁不同,他从头到尾不离景物,只把中心意思——全部的情感都蕴藏在景物里面。比如“叶落悲秋晚,人老叹夕阳。”两句,第一句,在深秋季节看到树叶纷纷飘落气色萧条,产生万物终归的凄凉感慨,明写景物,暗喻情怀。第二句才直接点明人老两字,看到夕阳西下即将失去光彩,把人老与夕阳的共性加以联想,更使老人感到终归将至发出感叹。这两句都是借景物以抒发情怀。
   
  倒叙:宋词辛弃疾的“七八个星天外,两三点雨山前。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。”;前两句写的是时间和景物。第一层时间较明显是夜里;第二层时间就需要读者去推敲了,既然在远处的天际有几颗星星,而头顶上的天空又飘来,几点小雨到山前,那就证明是在气候不稳定的五六月季节。主要是后两句‘旧时茅店社林边,路转溪桥忽见’,他忽然见到什么呢?见到溪桥了吗?反复的读才发现,是倒插法。他忽然见到的主要对象不是溪桥,而是他很久以前曾经住过的旧时茅店。原来他乘着溪流走的山区道路自然是山徊水转,转弯抹角;最后在转角处的溪桥上才忽然看见,桥对面社林旁边他以前住过的茅店。




1万

主题

55万

回帖

145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458380

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1-30 07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山野闲云朋友发这样好的帖子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万

主题

55万

回帖

145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458380

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1-30 07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欢迎朋友常来赐玉!现代诗文板块有您参与将精彩不断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万

主题

55万

回帖

145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458380

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1-30 07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问好朋友!祝您周五快乐!

点评

诚谢热情问候 !谢谢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1-30 11:29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1-30 10:1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你支持现代诗版!欢迎常来赐玉

点评

感激你的鼓励和帮助 !谢谢 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1-30 11:31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-30 11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王彦儒 发表于 2015-1-30 07:57
问好朋友!祝您周五快乐!

诚谢热情问候 !谢谢!

点评

不必客气!问好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1-31 10:40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1-30 11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月满西楼 发表于 2015-1-30 10:12
谢谢你支持现代诗版!欢迎常来赐玉

感激你的鼓励和帮助 !谢谢 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万

主题

55万

回帖

145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458380

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1-31 10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山野闲云 发表于 2015-1-30 11:29
诚谢热情问候 !谢谢!

不必客气!问好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512

主题

10万

回帖

29万

积分

栏目顾问

潇湘夜雨版总顾问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296935

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2-18 16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恭喜发财送金来,宋金来祝您新春快乐,万事如意

点评

十分感激 谢谢 ! 谢谢 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2-19 09:29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2-19 09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宋金来 发表于 2015-2-18 16:21
恭喜发财送金来,宋金来祝您新春快乐,万事如意

十分感激    谢谢 !  谢谢 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2-19 0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
诚谢    诚谢了 !

点评

不必客气!问好!给您拜年,祝您羊年吉祥,阖家幸福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2-19 11:39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万

主题

55万

回帖

145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现代诗文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458380

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2-19 11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山野闲云 发表于 2015-2-19 09:30
诚谢    诚谢了 !

不必客气!问好!给您拜年,祝您羊年吉祥,阖家幸福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221

主题

1万

回帖

4万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44677
QQ
发表于 2015-2-20 16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祝福您新年快乐,阖家团圆!心想事成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60

主题

43万

回帖

118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诗台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84966

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3-2 19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欢迎,赐玉,问好!

点评

谢谢朋友的热情问候 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3-2 22:33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221

主题

1万

回帖

4万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44677
QQ
发表于 2015-3-2 2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一组佳作,受益匪浅,老师辛苦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221

主题

1万

回帖

4万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5Rank: 5

积分
44677
QQ
发表于 2015-3-2 21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祝福老师新年幸福安康、阖家欢乐、笔健颇丰!

点评

十分感激朋友的祝福 !谢谢 !谢谢 !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-3-2 22:33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3-2 22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韩清云 发表于 2015-3-2 21:13
祝福老师新年幸福安康、阖家欢乐、笔健颇丰!

十分感激朋友的祝福 !谢谢 !谢谢 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

主题

88

回帖

403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403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3-2 22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刘继文 发表于 2015-3-2 19:36
欢迎,赐玉,问好!

谢谢朋友的热情问候 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560

主题

43万

回帖

118万

积分

分区版主

总版主兼诗台首席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84966

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

发表于 2015-3-8 03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山野闲云 发表于 2015-3-2 22:33
谢谢朋友的热情问候 !

:share: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粤ICP备18000505号|粤ICP备17151280|香港诗词

GMT+8, 2024-4-20 03:1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