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诗词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楼主: 浅笑安然。

长风二期 第四场 对联酬唱:修心 VS羽裳

  [复制链接]

0

主题

160

回帖

749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49
发表于 2019-1-26 06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我是修心 于 2019-1-26 06:37 编辑

先生昔年,勉余曰:可传诗道。遂得章法之妙,于今又窥虚实之境。揽诸家讲义,每细参之。余甚喜长风师友,思欲一一道之。后方悟余之多事,遂不肯复言,然心甚惜之,夜不能寐,以记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60

回帖

749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49
发表于 2019-1-26 22:27 | 显示全部楼层
习律诗者,必然要看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。次其韵者古今无数,皆是喜其沉实高华、词句经典及谋篇炼字等诸方面,其堪为师也。步韵《秋兴》,仅仅押住韵脚,其实意义也不大。老杜的《秋兴》这八首,实是一个整体,就象一部大的套曲,环环相接,前后呼应的。有时,我看《秋兴》,甚至把它和一首七律里的八句对应起来,自也趣在其中。谋篇造势,似也谙合得上。尤其从第四、第五首开始,诗势一转,气象自是不同。《秋兴》所用手法,从第一首(序曲)起主要是循环往复,对比,回扣,气息跌宕,情景交融,使八首浑然一体不可分也。

或许是喜欢写作的原因,凡看《秋兴》的次韵之作,我自会从诗法上多看的。因为诗本身就应该是艺术,所有的思想、意义、以及无限的情怀,也只有通过诗这种艺术形式的塑造,才得以表现、体现、以及抒展的。若脱离诗体本身而空谈诗意,对写作角度而言,那是没意义的。所以,我会从几个角度来说一下。不分一二三,事无巨细,漫而谈之,诚心切磋。说的不到处,或者观点偏激处,还请鄢陵生先生多多谅解。
首先,我看到第一首,是这样的:, 一夜商风过远林,漫山落木自清森。群鸿辞阙排云际,孤客参禅坐竹阴。
何事栖迟寻寂乐?岂无修治济时心?谁教搁置屠龙技?诵罢法华听暮砧。

先说几个小小的细节。

第五、第六、第七句,全是疑问句,且赫然以问号标之。这几个问号,有必要吗?从诗语表达上看,连续而问,也就是叠问,其实表达的情绪就不仅仅是问题的本身了,而是一种质疑的心绪的表达。这样的疑问气氛过浓,则和前面二联所描写的景物氛围产生了一种“隔”的作用。起承二联,不过是一景色渲染而已---秋风(商风)落叶、归雁南飞、孤客独坐。这样连续的问的形式,其实与前面所铺垫的氛围衔接的不算自然,有些突兀了。也就是,景、人、思,这三者的关系,以及在诗里所占的比例,分配的有些失衡。使人读来,有不完整的感觉,或者说,这样的描写方式,并不符合普适的艺术审美规律。所谓的问,对诗而言,只是一种语气现象,它的目的只是诗意的一个小闪动,常常起到的提神的作用。如果问句用的多了滥了,则有累赘叠复的负面效果了。美味不可多贪哦。

另外有个小常识可以和鄢陵生先生分享一下。古典诗词,尤其是近体诗里,尽量要避开“?”“!”这类的标点符号。这种诗体,要么就不用标点符号,要么就只采用“,”“;”“。”这几个,能达到句读的效果就可以了。因为古典诗词里,语言本身就具有可以表达出语气的效果了,它的特点是给读者留有余地。而不象我们常见的一些现代诗歌那样,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来增加情感气氛,如“大海啊!我的故乡!”呵呵。
好,继续说这首律。看着表面辞藻挺华丽的,但还是有些堆砌做作的感觉。作者文字功底肯定很厉害,但是,缺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“化境”。比如首句的“一夜商风过远林”,商风是什么?就是秋风嘛,直接写上“秋风”,让大多数人一目了然不是更好吗?再说第二句“漫山落木自清森”,“落木”,就是“落叶”,写上“落木”可以,但是,后面跟上的“清森”则有些不切了。秋风卷过,落叶纷纷,那其实是一种萧条的,或萧瑟的景象。而“清森”这词语其实是不含有秋叶萧萧之意味的。森者,浓郁也,甚至有深青厚绿之意。有阴冷之意象。如“山前无数碧琅玕,一径清森五月寒”,其味可参。私以为,诗句无小事,每字每词,每个意象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体意境的表现。造境,就追求逼真,真切。另外,读唐宋大家的作品,尤其是杜甫的诗作,诗法之工,特别讲究。而语句之自然,又毫无生涩之感。如杜甫《秋兴》第一首: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
我们看到,语句自然流畅,只是一方面,最重要的是句和句之间的联系,其过度、递进、转折、提升、回荡、呼应等等,诗意的构造其实不在句子本身,而实际在句和句间的如何布局。起承转合之脉络的流转,才是诗意表达的关键所在。那种轻重缓急的旋律感,扣着格律的节拍,抑扬顿挫而自然托起无限的诗意。我们次韵老杜的诗,其实不是仅仅踩住他的韵脚就可以。也不是非要借他的或谁的什么经典名句,而是袭其韵,借其势,步韵的同时,也就步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精彩。
本律,格律上可以免检,因为基础层面的工具性的知识,我相信鄢陵生先生必然了熟于胸的。但,需要指出的是,整体结构不稳,造句留痕,气脉不畅,是整体把握的力度不足。个别字句,过于追求“文学”性,而忽略了诗性,故未能做到化之无痕。
后面七首,我不一一细评了。但可以说出几点意见

一,诗乃风雅之韵文,粗俗不雅之词,甚至意象都须避开的。如第二首的第七句“州郡喜闻鸡的屁”,我非常不赞赏这样的词语入诗。
二,有些句子套俗了,如第五首的五六句“元勋威武开民望,儿女英雄映玉颜”,如此虚夸俗套的表达方式,过于“老干”化了。艺术性不强。
三,世界大势的主题,或者当前时事政治的主题,我个人是不喜欢入诗的,因为这类的题材写来很累,累就累在需要更多的客观角度,而非诗性之主观特点。其,可以自成一题,如此大题,最好结合自身视角或感悟。至少,视角的出发点是贴切自身的。否则,空虚漂浮,诗味全无。
四,如我前所言,八首,如能做一整体谋篇,构思一大的布局,更为可观。
五,时间和篇幅都有限,就不多说了吧,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交流机会。
对鄢陵生先生这首次韵之作,欣赏文笔精彩之余,主要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。诗友相对,直言不忌应是最大的诚意了。祝好,握手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60

回帖

749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49
发表于 2019-1-26 22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鄢陵生先生客气了。人无癖者不可交也,诗者,美之化身也,爱诗人就是爱美之人,痴诗者,诚然必是性情中人,当敬为先,视友为盼。最喜欢这样对诗利诗法诗艺之切磋,彼此交流,同享诗趣。有来有往,本楼或许要多几个回合,鄢陵生先生要做好准备了,呵呵。只求诗中趣,不为意气争。彼此认同的观点,我就忽略了,那是共识,握手致意尽在不言中。观点冲突处,可逐条说明,陈述分明。
一,标点符号的问题。
还是先说小节处。客观论,不论是哪个大牌出版社也好,还是哪个名家,他们在编辑出版前人诗作时,若标上语气性质的标点符号,我认为都是一种“自做主张”。最大程度地保持作品的原貌,才是对原作的最大尊重。也就是说,可以句读,但不必要为原作添加“语气符号”。如果强施之,只能说明他们不懂诗。
如您所列这些句“却看妻子愁何在?漫卷诗书喜欲狂”---“何在”已经含有问的语气了,何须标以“?”,何况,这句未必一定是要问的,古典诗词的特点有时就是这样,似问而非问,也可以问而不答。其诗味蕴藉全是这字里行间,你若加上这么个符号,也必然就限制了诗意的多样性了。还如您所列的“杖藜叹世者谁子?泣血迸空回白头”“缭绫缭绫何所似?”“卖炭得钱何所营?”等等,莫不如是。这里的问号,其实完全是画蛇添足之举,不论标注者是多大的名牌。
二,八首相连的问题。

标点符号,偶尔标上,本无可厚非,各人所好而已。但鄢陵生先生的三连问,则确实有些令人意外了。君言“那正是我苦心经营的,这三问其实和后面的诗是相呼应的,是提纲挈领式的”,如此,我相信您是苦心经营的了。但,虽然你想说是“和后面的诗是相呼应的”,其实,还是存在着谋篇问题了。
《秋兴八首》之所以属于一体,通融贯通,其实指的还是整体的气脉而言的。鄢陵生先生请别忘了,这种“一体性”的前提是,要保证每首诗的完整性。而不可能是以破坏单首诗的结构为代价,去制造所谓的“八首之合体”。正如排成一队的人,要他们站列整齐,是要求他们的位置、方向、站姿等方面的一致性,是个体的集合。而非要砍掉这个人的左胳膊,去掉那个人的右腿,以期让他们变成一个人。集体性是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的,没有个性,就没有集体性可言。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所以,我之所以针对“三连问”的疑问,就是首先要考虑这单首的七律的完整性。标点符号且不说,只是这样的连问,对一首诗而言,就是不合适的了。这样(形式)的做法,又说是为了其他几首的呼应,则完全是没有道理可言的。一首是一首,先把这首完善好,才有基础与其他几首做意上的勾连。八首中,律和律的相连,指的是“意”,而非“形”。切莫混淆这样的概念。
三,“商风”“清森”等词语的问题。

君言“之所以用商风代替秋风,不是故弄玄虚,而是考虑诗词字数少”。如此考虑的初衷,我可以理解。所以在这里,我们可以商榷一下诗里意象的重叠问题以及解决方法。
其实,这也属于“炼字”的范围了。近体诗避免没必要的重字是共识,但是,一旦出现“重字”或“重词”怎么办?我建议的办法,不是“换汤”而是“换药”。其实,前面写个“商风”说的是秋,后面有句“叶落初知天下秋”,其实,这种“重叠”的还是没有避开的,虽然字不同的,但性质还是一样的。例如,我上句写个“月亮”如何如何,下句写的“玉魄”如何如何,自以为是避开了字型?其实,意思一点都没避开。如果上句写“月亮”,下句写“杯影”,那就不一样的,虽然杯影也是因月光而形成的影。
上面说的是同一首诗里该避的重叠问题,而你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!你想用第一首起句“一夜商风过远林”里的“商风”(秋风)来避第六首次句“叶落初知天下秋”里的“秋”,以使这两首不同时出现“秋”字,这根本就不需要避呀!鄢陵生先生过于谨慎了,我不能没礼貌地说你在狡辩,呵呵,但我可以说你在此有点形而上学了。请看杜甫的《秋兴》里,其四有句“鱼龙寂寞秋江冷”,其六有句“万里风烟接素秋”,其七有句“石鲸鳞甲动秋风”,他至少都用了三个“秋”字呢,你担心什么哦?即使你写上“一夜秋风过远林”也不存在犯叠复的问题的。所以,你的理由不成立。
再说一下“落木”和“清森”的搭配问题。
虽然我们都知道“落木”是“落叶”的意思,然而“落木”不是单单指着落叶而言,比如,春天也会有落叶的,但,若写春天里飘落下一片或几片叶子,就绝不可以用“落木”来形容。“落木”就是特指秋冬时分的落叶,所以,它本身的词义以及意味,就是具有萧瑟之意象。而“清森”呢?多是指“清静幽深”的意思,除了我前评语里引用的“山前无数碧琅玕,一径清森五月寒”之句,再体会一下郭沫若的句“晚间或凌晨,在那山下浮舟,有一种清森的净趣,也很值得玩味。”我们可以分辨出来“落木”和“清森”二者的情味是大不相同了吧?如果你非要把它看做“萧森的意思”虽然也不算大错,但难免有些牵强了。诗味贵精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60

回帖

749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49
发表于 2019-1-26 22:28 | 显示全部楼层
四,关于“老干化”的问题。

我们可以就诗说诗,切磋的是诗法的艺术方法问题,这也是我在[点评]的前面先说明的。我们没必要去诠释“老干体”和“老干部”之间的关系和渊源。我确实是单提出“第三联”来说的。但这一联就足够了哦。这种“老干化”的语言形式,不论放在哪里,不论结合什么样的全篇意境,都不会为诗意增色的。它所带来的,只是枯燥空虚乏味的效果。并不能说因为你写的是“我的第五首诗,是回忆开国之初人们强健、淳朴的精神风貌”而就适合采用这样“老干化”的语言了,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范畴。您说起“老一代开国元勋如毛、周、朱、董、叶、陈等尽皆善诗”,却没有提到,这些人写的诗词作品,却绝对不是老干体的。他们不是你使用那种空浮语言形式的理由和依据。我们就诗说诗,说诗语的精练凝重,说诗语的含蓄蕴藉,说诗语的飘逸美妙,如此,是艺术上的探讨,而与写的是谁,诗意内容是什么,没有任何关系。
五,关于“鸡的屁”“中美国”等新词入诗的问题,以及诗语的雅俗问题。
这是一个对古典诗词理解上的问题了。您提到了苏轼,苏轼的确是我们的敬重的大文豪。但他的作品也未必都是篇篇精彩,未必篇篇都可以当成经典。所以,我们说关于“新词入诗”的问题,以他为例是没意义的。我们不用去搬哪个大牌的的名人,我们只对诗理而不对名人。即使李白来了,我们也以诗理而待之,并不需要只是惊羡他的名气。所以,我们下面可以依理而论。
古典诗词里所用的意象,其实非常不适合“时尚”或“新潮”之物的(新词语也属于这一类性质)。看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我们就可以知道,诗词这种体裁,它所描写的景物以及用事,其实都是具有历史穿越力的,而非一时之物。如那山川日月,如那花鸟鱼虫,如那春夏秋冬、风花雪月、溪流瀑布、江河湖海等等,古有之,今也会有,这类的景物不会因时代或朝代的更替而变化,更不会因社会的动荡而改变。最重要的是,描写人类的情感,欢喜、愤怒、忧伤、哀怨、相思、思乡等等,古人有之,今人也有之,这类的情感或意象,是具有时间穿越力的,而不随着时代变化的。

为什么诗词具有这类的特点呢?因为,它不是其他文学体裁,它是诗!什么是诗?你我都应该知道的是“诗言志”。诗这种体裁,它就是情感之物。它不是小说,需要具体交代各样的背景素材。它也不是游记,不需要详细具体地写下你所见到的什么山,什么花草庙堂以及路径等等。诗里所有的意象,都是为“志”(情感的块垒)服务的。所以,什么电冰箱啊、汽车啊、飞机啊、“骑马舞”“中美国”啊这类的,具有强烈时代痕迹的物语,是不适合入诗(近体诗)的。一定要写上这些也可以,换个体裁,去写个什么时事评论啊,即时报道啊,当代小说,或者是现代诗歌,都可以。在文言文,在诗言诗。写近体诗,就需要对近体诗的性质有个深入了解。当年是革命京剧样板戏搞的倒是“新”的,有什么生命力可言?几十年或二百年后,谁知道电冰箱是什么东西?
至于“鸡的屁”这样的词语,是不是适合入诗歌,至于雅和俗如何区别,呵呵,我就不多评论了。
【后记】我是长途跋涉几千里,才下飞机。匆匆浏览,见文心喜,即临屏而书。因为与鄢陵生先生这样的诗友把盏论诗。各抒胸臆,何其快哉。虽然观点会有碰撞,但,我相信鄢陵生先生和我,都会有一种大快乐的感觉。惺惺相惜,加上你争我论,自也是乐趣。曾听庄老哥介绍鄢陵生先生是个心怀非常大度的人,怎么激烈的批评,不论对错,他都会宽而纳之,决不会斤斤计较虚荣二字,故而,客居才敢如此放肆,直言己见。今见斯文,老庄不欺我也。果然是个值得上砖之人。诗论归诗论,交友肯定是板上钉了。近日在家过年,可能不多上来了。期待来日有时,当面请教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60

回帖

749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49
发表于 2019-1-27 11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新年将至,我呢,一者是想给大家拜个早年,二者也是想抛砖引玉,三者是曾答应和大家做一些交流。因为我知道许多大家是不屑于浮名之争的,但对知识的认知都抱有求真的态度。如果是时时误拂弦,我觉得还是珍惜一些好,因为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,无异于谋财害命。鲁迅先生说:昂起头来,昂起头来,却不知道自己脸上沾满了血污。所以我们有时觉得自己没什么,但是在别人眼里,其实是很怪异的。
先生曾做过一个譬喻,说一般人的一记黑虎掏心,对我们不会造成什么伤害,也很好防守,但换成高手就不一样,他会明打明抢地穿过我们防卫的双手,透过我们不可思议的眼神,然后打在我们身上。为什么呢?为什么我们练了那么多招式,竟然防不住他这一击?
个人觉得我们认为完好的防备,在真正的高手眼里是有破绽的。他正是突破了破绽而来,这就是我所说的:作诗要有眼界。
以为诗学是相互关联的,有时只能明白了A,也可能去领悟B,而领悟了B,才可能会更深地弄明白A。而这次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承上一次,所以请允许我把上次的交流转发过来。
在上次的交流中,我并没有讲诗,或者讲诗该怎样作。但朋友们认为我讲了,而且讲的很清楚,我们做到了完美的交流。我觉得这就是眼界问题。
有的朋友认为我讲了章法。
有的朋友认为我讲了虚实。
孔子说,诗教有一个愚的副作用。但是如今,我们很少有人直对,也很少见有老师提及,更不要去谈如何解决。
如果上次的交流,有朋友觉得受益的话,那就是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,并进行了克服,而清楚地明白了我的意图,便是眼界。
我们眼中没有,恐怕心中就没有,心中没有,恐怕笔下也就没有。
与大家分享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89

回帖

654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654
发表于 2024-2-18 10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长时间了,来看看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粤ICP备18000505号|粤ICP备17151280|香港诗词

GMT+8, 2024-4-26 06:0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